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,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,
许多与母亲相关的话题曾登上热搜榜,例如手机中与妈妈的合影,是否记得妈妈的身份证号码等。即便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,我们仍应努力为重要的人腾出时间。
母亲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,当时人们会在春季举行盛大的庆典,以祭祀众神之母“瑞亚”。
到了17世纪中叶,这一传统传入英国,演变为“省亲日”,即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日。在这一天,仆人们被允许回家探亲,并为母亲带上礼物。
现代母亲节的设立归功于美国人安娜·贾维斯。
1906年,她的母亲去世后,次年周年忌日她组织了追思活动。为了鼓励人们以类似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,她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在1914年,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。
然而,安娜晚年对节日的商业化感到不满,并试图废除它,但她的努力并未成功。
有人提出我们中国人不应该过外国人的母亲节,稀里糊涂的过了几十年,应该取消。
我认为,一方面,虽然这天追溯起来,是贾维斯母亲的忌日,但并没有什么晦气一说,严格来说,每天都有人的忌日,端午节也是屈原的忌日,这对于我们纪念丝毫不影响。
另一方面,具体哪天才是本土的母亲节,有人说中国的母亲节是农历六月六,是黄帝和妻子嫘祖成婚的日子,还有说孟子诞辰农历四月初二的,但这也只是民间说法,而且不是全国范围的风俗。
而以一定必须过本土本国节日,否则就是崇洋媚外的想法,我认为也是一定程度的狭隘。
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,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已成为常态。即便是来自不同籍贯的国人,在迁移到其他地方长期居住后,也会逐渐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。
再比如,在过去,大多数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族谱,深植于家族观念和血脉传承之中,少则记录了十几代人的历史,多则几十代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替代的。
然而,时至今日,继续传承族谱命名传统的家庭已寥寥无几,许多族谱已经遗失。还有多少人会坚持研究并重修族谱呢?这反映了时代变迁下的发展趋势。
祖先是远去的父母,父母是最近的祖先。
在工作繁忙、生活压力巨大的现实环境中,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结构以小家庭为核心单位的背景下,家族聚居的传统正逐渐消逝。
因此,与其追求传统文化中对家族整体的依赖和归属感,不如更加关注当下。
因此,我认为节日的确切日期并不重要,关键在于我们繁忙的日程中,应当有一日被赋予特别的意义,用以庄重地表达情感,所谓“仪式感”——重点不在于特定的那一天。
实际上,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,发现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节。
这可能与中华传统美德中重视孝道有关,孝顺父母的美德无需通过特殊节日来体现,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使得每一天都可以是孝顺父母的日子。
这也恰恰吻合了我的看法。
换言之,真挚的情感应当超越形式,触及本质。心理学角度分析,情感的深度与内在动机紧密相关,而由外在动机驱动的行为往往流于表面,转瞬即逝。例如,孝顺父母,有时简单地常回家看看就已足够。
海德格尔提出的“此在”概念启示我们,情感具有个体性和独特性,理解情感因人而异,
同时,领悟情感的真实与本真,不应掺杂功利或社会规范。
真挚的情感是通过经历和不断自我反思,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。
因此,真正的情感必然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,它更加真实、生动,且持久而深刻。
#母亲节快乐#
